治療性遊戲-護理治療寶盒

中臺科大 張雅惠同學/ 靜怡老師

 

「今日兒童複雜的健康需求與縮短的住院天數,使得兒童與健康照護人員建立信任關係的時間縮減,卻又必須快速接受所施予的診斷與侵入性療程」

 

FullSizeRender (1) FullSizeRender (2)  FullSizeRender (4) FullSizeRender  

 意義

    無創傷性照護是兒科照護的重要原則之一,然而兒童未成熟的認知發展與有限的壓力因應能力,促使兒童在疾病與住院的過程更顯緊張。治療性遊戲已經被證實是住院兒童的有效介入措施,可幫助兒童表達及處理所承受的壓力,協助照護人員評估其對壓力事件的認知、觀感與需要,並從中協助調適。(王、駱,2006)

    今日兒童複雜的健康需求與縮短的住院天數,使得兒童與健康照護人員建立信任關係的時間縮減,卻又必須快速接受所施予的診斷與侵入性療程。這些變動,凸顯健康照護人員主動透過遊戲協助兒童獲得疾病與住院相關知識、經驗與調適的重要性。(王、駱,2006)

 

目的

    因照顧個案期間,發現個案非常害怕護理人員接近點滴、手部注射部位,甚至害怕看見穿著白色制服的護理人員,以為只要看到護士阿姨就是要打針跟抽痰,雖然過程中向個案解釋只是加藥及調整滴數,不會幫她打針,但個案接受度依然有限。

    設計這個角色扮演的出發點在於,我希望讓個案可以不要害怕護理人員靠近,包括在沒有施行打針的狀況下、吃藥、點滴加藥,所以會讓個案親自使用針筒、聽診器......等其他用物來治療熊熊,了解遊戲角色熊熊在治療後,沒有痛痛也沒有不舒服了!而過程中也可以教小朋友認識顏色(EX:體溫計的藍色及紅色)、數數字(EX:數出藥物有幾顆?),選擇多元,讓個案不會很快覺得無聊。希望個案能夠了解醫療過程是為了讓身體得到康復,而了解醫療行為的用意及不要懼怕醫療行為。

作品及執行相片:

FullSizeRender (1) FullSizeRender  

 

  

 

 

心得:

    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,我做出了這幾樣道具,原本還擔心小朋友會不會一看到針筒就急著把我的努力否決,結果是我擔心太多了!個案一看到就打開箱子,就開始看裡面有什麼寶物,可以明顯感覺出來個案很喜歡這項道具,他開始從幫熊熊聽診、給藥物、量體溫、用手電筒看嘴巴的動作,一直重複著,而過程中案母也開心的拿起相機拍照,分享給其他親友,活動結束後,案母跟我分享,個案的這個時期,最喜歡的就是玩這樣的角色扮演,他對我的用心給了很大的鼓勵,他很感謝實習生能夠陪伴女兒度過這個無聊的住院時期,能夠讓媽媽有這樣的感受,讓我覺得很開心、也很值得,重點是個案也很喜歡,這是讓我最最最開心得一件事情,還沒做這項道具的時候,其實我很焦慮,因為同學們都開始發揮自己的創意開始製作各式各樣的治療性遊戲,和老師討論過後,決定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解決孩子害怕護理人員的問題,後續我會持續觀察個案,是否有達到我最先的目的,就是當護理人員靠近點滴的時候,是不是有排斥、抗拒的行為,這份報告,真的讓我好有成就感,同學甚至開玩笑說,以後不用買玩具啦!自己做就好啦!我喜歡做勞作跟一些DIY的美勞,尤其這次又能讓個案學習,多了功能,讓我覺得很棒。

 

參考文獻:

王月伶、駱麗華(2006)‧治療性遊戲‧護理雜誌,53(3), 79-83。

黃美智、蔣立琦總教訂(2014)兒科護理學台北市:永大書局。

蔡欣玲、毛家舲、廖天麟等編著(2011)˙當代人類發展學˙台北市:華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過敏Out!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